目標|團隊
本計畫歷年來持續推動考古資料數位化、數位資產維護和推廣、以及考古學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考古資料包括史語所藏之考古遺物、現生標本、田野記錄、各類圖片影像與目錄性描述。近年持續建置更新「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臺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與「臺灣近海區域貝類資料庫」,希冀透過系統與資料庫之串連,推動考古學知識庫的建立。此外,策置開放博物館線上主題展覽,在推廣史語所豐富的所藏文物與田野發掘資料之餘,亦同時增加不同面向的考古學知識介紹,不斷推動人文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以彰顯本計畫的核心價值。
楔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自民國十七年(1928)創所以來,便積極從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在中國大陸期間,以安陽殷墟的發掘最廣為人知,其出土遺物不但證實了商王朝的信史地位,亦在考古學、上古史、歷史學研究造成莫大影響,也從此讓中國考古學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民國二0年代(1930)前後,史語所在山東城子崖發現了有別於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遂將該遺址的文化內容命名為龍山文化,建立起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而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發掘的東周時代墓葬,亦出土了相當豐富而精緻的青銅器與玉器。
此為第一代的中國考古學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進行的考古工作,代表著中國考古學成立初期極重要的成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民國三十八年(1949)本所遷臺後隨即展開臺灣地區遺址的調查發掘工作,區域遍布台灣本島及外島,其中更進行多處重要遺址大規模的搶救與發掘,如南投大馬璘遺址、曲冰遺址、台北十三行遺址、台南科學園區遺址群、台南西寮、花蓮花岡山等諸多重要遺址,成果豐碩,為這塊土地史前史的建立與古代先民生活樣貌的重建提供卓著的貢獻。
本所自2002年起即參加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名稱為「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項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2-2007),期將本所豐富的典藏數位化,以利資料的保存、研究、與推廣,隨後又參加第二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更名為「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8-2012),除持續將史語所豐富的考古典藏數位化,更積極向民眾推廣數位成果,以達科學普及化教育,促進人文終生學習的目標。
2013年隨著國家型計畫退場,為維持此一龐大數位資產的永續發展,史語所執行「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以持續推動考古資料數位化、數位資產維護推廣、以及人文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
在中國大陸期間,以安陽殷墟的發掘最廣為人知,其出土遺物不但證實了商王朝的信史地位,亦在考古學、上古史、歷史學研究造成莫大影響,也從此讓中國考古學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民國二0年代(1930)前後,史語所在山東城子崖發現了有別於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遂將該遺址的文化內容命名為龍山文化,建立起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而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發掘的東周時代墓葬,亦出土了相當豐富而精緻的青銅器與玉器。
此為第一代的中國考古學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進行的考古工作,代表著中國考古學成立初期極重要的成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民國三十八年(1949)本所遷臺後隨即展開臺灣地區遺址的調查發掘工作,區域遍布台灣本島及外島,其中更進行多處重要遺址大規模的搶救與發掘,如南投大馬璘遺址、曲冰遺址、台北十三行遺址、台南科學園區遺址群、台南西寮、花蓮花岡山等諸多重要遺址,成果豐碩,為這塊土地史前史的建立與古代先民生活樣貌的重建提供卓著的貢獻。
本所自2002年起即參加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名稱為「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項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2-2007),期將本所豐富的典藏數位化,以利資料的保存、研究、與推廣,隨後又參加第二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更名為「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8-2012),除持續將史語所豐富的考古典藏數位化,更積極向民眾推廣數位成果,以達科學普及化教育,促進人文終生學習的目標。
2013年隨著國家型計畫退場,為維持此一龐大數位資產的永續發展,史語所執行「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以持續推動考古資料數位化、數位資產維護推廣、以及人文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
執行團隊
姓名 | 職稱 | 業務 |
邱斯嘉 | 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 計畫主持人(2019.3~) 統籌規劃計畫執行 |
李匡悌 | 研究員 | 計畫主持人(2015.10~2019.2) 統籌規劃計畫執行 |
陳光祖 | 研究員 | 計畫主持人(2000-03, 2009.10~15.9) 統籌規劃計畫執行 |
劉益昌 | 研究員 | 計畫主持人(2004~2009.9) |
劉欣寧 | 助研究員 | 共同主持人(2018 ) |
林圭偵 | 助研究員 | 共同主持人(2015~2017 ) |
趙金勇 | 副研究員 | 共同主持人(2009.10~2012.12 ) |
李永迪 | 副研究員 | 共同主持人(2005.3~2009.9)統籌規劃計畫執行 |
林玉雲 | 編審 | 協同主持人(2002.11~ )計畫及資料庫的規劃 |
李秉莉 | 組員 | 協同主持人(2007.01~ 2012.12) |
包沛文 | 約聘助理 | 本計畫聯絡人 |
溫子軍 | 約聘助理 | 數位影像管理、備份及網頁、硬體設備維護 |
金宜蓉 | 約聘助理 | 田野資料及照片掃瞄、處理、數位化相關工作 |
李怡萱 | 約聘助理 | 資料庫管理、甲骨數位影像自動拚合演算法開發與實測、3D模型建置 |
吳巧文 | 約聘助理 | 考古標本整理與資料建置、計畫成果推廣、科普網頁撰寫與製作 |
蔡依靜 | 殷墟文字乙編釋文建置 |
攝影及影像掃描
姓名 | 職稱 | 業務 |
施汝瑛 | 攝影師 | 考古遺物攝影 |
楊永寶 | 攝影師 | 考古遺物攝影 |
李鎧廷 | 攝影師 | 考古遺物攝影 |
陳靜嫺 | 攝影師 | 考古遺物攝影 |
裕象攝影社 | 外包廠商 | 考古遺物攝影 |
迪吉多影像館 | 外包廠商 | 考古遺物攝影 |
達利影像工作室 | 外包廠商 | 考古遺物攝影 |
吉順隆數位影像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外包廠商 | 考古遺物攝影 |
極電資訊有限公司 | 外包廠商 | 考古遺物攝影 |
網頁美術設計
單位 |
達人設計工作室 (曾功達) |
金焰有限公司(魏吉玉) |
朵拉設計工作室(黃瑛鳳) |
木吉克工作室 |
致謝-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協助我們的同仁
李秉莉 | 張志明 | 張雪樺 | 丁瑞茂 |
林明信 | 楊德禎 | 吳燕翎 | 江璧君 |
盧瑞櫻 | 杜慧娟 | 祝維惠 | 翁愈琄 |
馮忠美 | 賴淑麗 | 柯依芸 | 吳曉筠 |
杜彥良 | 陳惠君 | 周文賓 |
致謝-曾和我們同甘共苦的夥伴
周月珍 | 陳文馨 | 潘詩韻 | 陳思嘉 | 黃猷欽 |
呂少玄 | 李木祥 | 符文鳳 | 陳愛梅 | 陳泰穎 |
陳以琳 | 黃婷鈺 | 陳佳翎 | 呂雅婷 | 林亭妏 |
王彥軒 | 莊慈 | |||
黃誌瑋 | 陳麗麗 | 簡留馨 | 唐明秀 | 何姤霖 |
黃慧娟 | 蕭柏暐 | 劉子嘉 | 徐雅蓓 | 錢曉珊 |
陳谷峰 | 陳奕仁 | 王尊賢 | 許致遠 | 陳曉昀 |
王詩情 | 黃俊豪 | 黃惠驛 | 吳思翰 | 吳佩謙 |
莊郁玟 | 蕭旭君 | 林育偉 | 陳冠茗 | 郭欣諭 |
陳思儀 | 劉曼如 | 沈懌君 | 洪婉茹 | 許漢強 |
溫佳貞 | 邱愉潔 | 許資宜 | 林宜靜 | 張帆如 |
廖于菁 | 康詩瑀 | 呂芷萱 | 陳琮淵 | 江俊銓 |
楊宏政 | 宋昱潔 | 黃瓊誼 | 劉志遠 | 黃婉瑋 |
張惠琴 | 劉又榕 | 歐朝榮 | 王嘉榮 | 蘇靖琁 |
吳佳玲 | 紀佩欣 | 李雅惠 | 鄒慧群 | 何柏崧 |
翁健修 | 葉佩儀 | 林祐良 | 李秀香 | 黃佩珊 |
沈穎杰 | 陳瑋全 | 張維珊 | 許湘彩 | 黃雅莘 |
章芳群 | 陳菀馨 | 薛志新 | 黨浩誠 | 黃珮珊 |
鄭文勛 | 林承誌 | 殷正淯 | 孫慧敏 | 高雯楓 |
涂巧慧 | 呂念慈 | 陳家豪 | 賴信安 | 王安迪 |
朱慧芸 | 邱佳玉 | 駱君樺 | 高瑋毅 | 邱資涵 |
葛寶蓮 | 衛君軒 | 江篠萱 | 林蕙安 | 林岱儀 |
陳悅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