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考古遺址漫遊 - 淺談圓山小丘發展史

前往網站
撰文/包沛文 (2020/04/20) 

  四月即將進入尾聲,臺灣在疫情的控制上也比前陣子要來的穩定一些,不知大家月初的清明兒童連假是在哪度過的呢?提到兒童節通常都會聯想到兒時最期待去的兒童樂園。而談起臺北市區的兒童樂園,大家腦中浮現的應該都是位於士林的兒童新樂園,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臺北市的圓山曾經有個「兒童育樂中心」?日治時期還在此地蓋了全臺灣第一座的都會公園!再往更久遠的時間追溯,數千年前的圓山甚至是史前人類的生活場域!同樣一塊土地,乘載了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的生活軌跡,接著就讓我們來一探圓山的前世今生!
 
  漢人眼中的風水寶地–圓山仔

圓山考古遺址的指定範圍位於舊有的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北臨基隆河南岸,西至玉門街,南至酒泉街,東至中山北路。由於基隆河、劍潭山與圓山所環繞的美景以及優勢的地理環境,過往的凱達格蘭人就以這邊為根據地,發展出大浪泵(Daronpon)部落。漢人移臺後,福建同安人來到此地建立四十四崁街(今大龍峒哈密街),加上此地在清咸豐年間出了不少舉人,所以圓山一直被視為風水良好之地。而這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區塊,於近代發展的歷程中,於清末開始有較為完善的記載。《淡水廳志》中便曾提到:「太古巢:在劍潭前圓山仔頂,陳維英建」(圖一)。而其中的太古巢為清代文人陳維英所建之住屋,原址現已消失,但在中山北路接中山橋之西側可見「太古巢舊址」石碑。內文圖片
  圖一:《淡水廳志》「劍潭幻影」圖
  臺灣No.1‒圓山公園

  日治初期,這個區塊的地景開始慢慢發展成我們所熟悉的以公園為主體的「圓山園區」。日軍進入臺北城後,便看中了圓山以及基隆河對岸(劍潭山)的優美景緻,進而將這塊地規劃為陸軍、海軍與民政部的墓地用地。1896年,臺北廳長在伊藤博文的建議下向總督府提出將圓山的墓地改為公園用地,伊藤博文認為,圓山是山水景勝之地,若能作為公園遊覽之地應更符合民眾的期望。隨後便將陸軍墓地遷移至圓山公園南側,並展開土地徵收與道路鋪設,1897年於現址落成全臺灣第一座都會公園,名為「圓山公園」(圖二)。

  然而,上述這些公園的計劃安排與徵收,其實原先的用意是要於園區內興建臺灣神社,因為圓山是背山面水的景勝之地,是一般民眾可以方便到訪的地點,加上當時日本人認為公園與神社的性質相同,神社若建在公園內,可保有公園之神聖性,因而被選為興建神社之預定地。但後來後藤新平建議將神社設於基隆河對面的劍潭山,他認為神社應有較大的腹地,才能在日後擴大規模,並且建於山上可以居高臨下俯視整個臺北市,跟原先的圓山公園相較之下會更為合適。因此將臺灣神社之基地改建於劍潭山頭(今圓山大飯店的位置)。從陸軍墓地的規劃、圓山公園的設置到臺灣神社的預定地,都再再突顯了圓山這個地方在日人眼中的重要性。

內文圖片
   圖二:1927年臺北市街圖中的圓山公園。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online]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2020.04.06].


  數代臺北人共有的童年回憶 –「兒童樂園」與「圓山動物園」 

  1914年,日本人片山竹五郎在圓山公園東側開設了一處供民眾觀賞動物的園地,臺北廳隨後於1915年將之收買,改為官營動物園,並於1916年正式開園,名為「圓山動物園」。(圖三)
 內文圖片
圖三:1940年代,圓山動物園大門。
圖片來源:聚珍臺灣內文圖片 

   1938年,臺北廳於圓山公園北側設立了全臺灣最早且唯一的公辦公營兒童樂園,名為「兒童遊園地」,屬於圓山動物園擴建的一部分(圖四)。二戰期間,臺北市區受到盟軍猛烈轟炸,所幸圓山動物園並未受到戰火波及。
 內文圖片
圖四:臺北圓山遊樂園地飛行塔。
圖片來源:聚珍臺灣內文圖片

   戰後1946年,「圓山遊園地」轉由中華民國臺北市政府掌管。1958年,兒童遊園地更名為「中山兒童樂園」,改名後的遊樂園則是改由私人承租經營,並且開始增添當年罕見的大型機械遊樂設施,並加入兒童用電動汽車等器具。由於設備新穎少見,成為臺北市市民或兒童的熱門休閒場所(圖五、六)。
 
 內文圖片圖五:臺北市中山兒童樂園大門。

內文圖片圖六:台北市中山兒童樂園摩天飛車。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內文圖片

   1986年,臺北市立動物園由圓山遷往木柵,因此動物園原先的園區全數規劃作為兒童樂園的新設園區。直至1991年,新園區規劃完畢並且正式更名為「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主要由三大區域組成,分別是「昨日世界」、「明日世界」與「遊樂世界」(圖七、八)。2008年,臺北市政府表示,由於育樂中心全園區被納入國定圓山考古遺址範圍,且位於河川行水區,所處地理位置受航高、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水利法等諸多限制,因此計畫在2011年將園區遷移至士林區的基隆河新生地,原來的舊址則是朝文化園區的方向做規劃。
 內文圖片
圖七: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遊樂世界。(2007年筆者攝)
內文圖片
圖八: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閩式建築區。(2019年筆者攝) 
 
  2009年,為了配合臺北花卉博覽會展館工程,於園區內設有「名人館」、「文化館」與「真相館」。2011年7月1日,圓山園區重新開放。2014年12月14日,兒童樂園圓山園區正式結束營運。直到2019年6月,舊有的園區在經過整理後重新對外開放,現在全區為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圖九、十)。

內文圖片
圖九: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保留前育樂中心之摩天輪。(2019年筆者攝) 
內文圖片
圖十:園區外圍堤防彩繪之公園意象(考古遺址、動物園、遊樂園)。(2019年筆者攝) 
 
   數千年前台北人的生活場域–圓山考古遺址

  結束了精采的近代發展史,現在讓我們將時間軸線拉長至距今大約5000年前的圓山,把目光從地上物轉移到地底下的史前遺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比近代發展更加豐富精彩的圓山考古遺址!圓山考古遺址最早是在1897年由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與宮村榮一所發現,是臺灣僅次於芝山岩第二早發現的史前考古遺址,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北部地區圓山文化的命名遺址。從日治時期早期開始,圓山考古遺址便不斷地有學者進行調查、採集、發掘與研究(圖十一),因此臺灣考古學萌芽時期的學術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圓山考古遺址展開的,圓山考古遺址在臺灣考古學界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內文圖片
圖十一:由西南向東北拍攝之圓山全景。攝於1934年
圖中為舊的地藏庵靈骨塔、圖右為臨濟護國禪寺。
圖片來源:"圓山全景"。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1934。<https://tm.ncl.edu.tw/> 。(2020-04-28)
 
  談到文化內涵,圓山考古遺址相當完整地反映出北臺灣先民的活動歷程,它擁有多層的文化層,包含了「先陶時期」遺存、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以及近代漢人遺留等多層先民遺留,所涵蓋的時間長達5000至6000年。就地理環境來說,圓山為臺北盆地的一個獨立小丘,遠在距今3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前的圓山人,會將食用完的貝殼丟棄成堆,也就是最為著名的「圓山貝塚」(圖十二、十三)。貝塚中的貝類透過學者專家的研究分析,主要種類包括了大蜆、田螺、網蜷、牡蠣、鐘螺與織紋螺等。貝塚出土的遺物除了貝殼之外,還出土了魚骨、豬骨、鹿骨、以及石器與陶器殘片。而考古學家透過研究這些出土的考古遺物,進一步去推測圓山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
 內文圖片
圖十二:圓山考古遺址於斷面上露出貝塚層。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提供
內文圖片
圖十三: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外圍之貝塚精華區。
(2019年筆者攝) 
 
  圓山自然景觀公園周邊景點介紹

  介紹完圓山考古遺址的前世今生,相信大家往後如果路過此地,肯定會想實際走一遭尋找一些過往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吧!其實人們來到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主要還是以親近自然並且達到休閒娛樂的目的為主,但如果能對這一塊土地的歷史發展有更深的了解,建立起過去與當代的連結,肯定能加深人們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感。其實圓山考古遺址園區周遭,還有許多不容錯過的景點,粉絲們若有空造訪,可以順便前往這些地方參觀喔!
 
  臨濟護國禪寺

  為市定古蹟。臨濟護國禪寺創建於1900,於1911年落成,為日治初期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為臨濟宗鎮南山護國寺之延伸。護國禪寺依山傍水,北側有基隆河蜿蜒流過,格局宏偉完整,至今大雄寶殿仍保存完好(圖十四),其建築工藝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另外,寺前大砥石及寺後開山始祖墓、石雕佛像等亦具有歷史文物價值。
內文圖片
 圖十四:臨濟護國禪寺大雄寶殿。(2019年筆者攝)
 
  圓山坑道

  圓山坑道所坐落於圓山自然景觀公園,二戰後期,日本政府為防範盟軍攻擊,於臺北市多處打造地下坑道,圓山坑道當時作為防空避難指揮所,國民政府接收後,由警備總部改建為臺北市戰時圓山指揮所,做為戰時避難指揮所使用。圓山坑道總長度約200公尺,有兩處出口位於舊兒育中心園區內,另外兩處位於中山北路靠近中山橋旁以及園區西側玉門街旁。原規劃作為「臺北城市博物館聚落群」中的「圓山坑道館」,後因計畫中斷,目前尚未對外開放。
 內文圖片
圖十五:圓山坑道位於中山北路之出入口。(2019年筆者攝)
  臺北故事館

  臺北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為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木構造建築,是臺灣罕見的建築形式。日治時期,臺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於1913年在基隆河畔起建之洋樓,以作為招待台灣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也作為家庭成員休憩、度假及聚會所在地。於1998年10月14日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內文圖片
圖十六:臺北故事館。(2019年筆者攝) 

參考資料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 (2020年4月6日檢索)
● 王惠君,〈圓山公園、台灣神社、圓山動物園與遊園地〉,《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頁160-191。臺北市:左岸文化,2019年。
●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4695&lang=zh-tw,2014年2月10日發布。 (2020年4月6日檢索)
●  郭素秋,〈臺灣北部圓山文化的內涵探討〉,《南島研究學報》;5卷2期,頁69-152。2014年
● 國定圓山考古遺址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uanshanArchaeologySite (2020年4月6日檢索)
●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圓山全景。https://tm.ncl.edu.tw/ (2020年4月8日檢索) 
● 黃蘭翔,〈日治初期的「圓山公園」意象之形塑、轉化與變遷〉,《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頁97-142。臺北市: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年。
● 聚珍臺灣,https://www.gjtaiwan.com/new/ (2020年4月7日檢索) 
● 維基百科。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8%82%E7%AB%8B%E5%85%92%E7%AB%A5%E6%96%B0%E6%A8%82%E5%9C%92 (2020年4月1日檢索) 
● 蔡艾倫,〈快樂時光:承載記憶的兒童樂園〉,《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650,2018年4月16日發布。(2020年4月1日檢索)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s://www.culture.gov.taipei/ (2020年4月7日檢索)
●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UAnthroMuseum (2020年4月7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