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考古現場】2000年前的地中海飲食─龐貝城菜單

前往網站
編譯/葉乃婕

No scrounging for scraps: Research uncovers the diet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in Pompeii

  基於健康考量,近年來有許多地方開始提倡「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標榜攝取簡單而多樣化、清淡而富含營養的食物。「地中海飲食」不僅僅是料理本身,還有食物的生產、製作、烹調、保存、消費等程序,這一整套複雜的知識也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地中海諸國共同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過,地中海的人一直都吃這麼健康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考古隊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義大利龐貝城(Pompeii)兩個非菁英階層生活的街區進行調查,發現2000年前就連中下階層居民的飲食生活確實比過去所認為的要來得優渥。
  
  調查範圍包括住家、店鋪、以及最繁忙的異地貿易區,由於不少商家也供應食物和飲料,因此這些建築的廚房下水道、廁所、糞坑等處能夠找到的食物遺留。儘管廢棄物皆已礦物化或碳化,但仍可以辨識出是經過處理加工的食物。

  較低價普遍的有穀類、水果、堅果、當地產的魚與雞蛋,價格較高的外來肉類和西班牙鹹魚的數量就比較少。中等人家的廢棄物中則有進口的貝類、海膽,甚至還發現長頸鹿的一節腿關節,以及產自印度尼西亞的珍稀香料。
  
  地中海地區不僅自然環境宜人,地理位置亦具有貿易上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非菁英階層的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元─至少在龐貝城是如此。另外,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從飲食差異也多少反應出鄰居之間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

  這項研究成果由辛辛那提大學副教授Steven Ellis在今年1月初美國考古學與歷史語言學聯合年會發表,並被評為會議的最大亮點之一。
 
2014 AIA and APA Joint Annual Meeting: Food and Drink
 
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2014年1月15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