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在十三行的鐵器朋友
前往網站撰文/呂雅婷
很快的又到了春天啦~去年同樣是春暖花開的這個時節,大菩薩與十三行的人形刀柄一同出遊,聊到了人形刀柄心愛的妻子鐵刀小姐。雖然鐵刀小姐已經香消玉殞了,但我們在十三行遺址中,還發現了其他幾位珍貴的鐵器朋友。像下圖就是一把鐵刀(更多身家資料可點這裡),現在雖然嚴重生鏽,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是多虧了這些鐵器朋友,我們才能知道這時候的臺灣先民,已經會使用鐵器了。先民用鐵器來製造鐵刀、鐵矛頭、鐵箭頭、鐵鋤等器物,用來捉捕獵物、種植作物。
這群留存到今日的鐵器朋友,很可能是土生土長的喔!考古學家在十三行遺址的西側,發現了臺灣首座的史前時代煉鐵爐(更多資訊請看這裡)。透過考古學家細細的清理,知道了這座煉鐵爐,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起來的,石頭間再用陶土或土塊相互連接。
不過考古學家怎麼知道這個土石堆成的圓形結構物就是煉鐵爐呢?就要仰賴考古學家火眼金睛的觀察力了,當時考古學家先發現了大量的鐵渣,並在發現這座煉鐵爐的探坑中,觀察到南半部都是紅土區,土質有明顯被燒紅的現象。考古學家再往下發掘之後,發現了石塊堆積;經過仔細清理與發掘後,便在地面下約65至85公分的地方,見到這座圓形結構的整個輪廓了。而這個圓形結構的底部,還可以見到布滿鐵渣和少量的矽渣。根據這總總跡象,來判斷這個圓形結構物,很可能就是當時的煉鐵爐了。
煉鐵想像復原圖。作者2014年9月攝於十三行博物館。 2006年10月,十三行博物館曾經舉辦體驗活動「煉人物語」,利用當地的材料打造煉鐵爐,試著煉鐵。但是史前先民如何煉鐵的細節,礙於考古發掘獲得的資訊還不夠充分,無法很清楚的復原,所以這次的活動,是把握已知的部分,盡量在近似的條件下做的模擬實驗。目前網路上還能見到當時仿造煉鐵爐的新聞報導與淡水社大對活動的記錄與照片,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配合著參考。
由於爐身的溫度不夠高,無法將含鐵礦石熔為鐵水,只能打造出海綿狀的熟鐵。先民會把熟鐵從爐中取出,然後用經過不斷地錘打,將雜質去除,才能獲得比較純淨的鐵金屬。再用鍛打的方式,製作出許許多多的鐵器。
去年6月,位於宜蘭與花蓮交界的漢本遺址,在目前判斷約距今2000年前的文化層中,也發現了鐵器與煉鐵爐!這是臺灣目前發現的史前遺址中,唯二發現煉鐵爐的史前遺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教授認為,漢本遺址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當時煉鐵的技術。而漢本遺址更是個少見能完整保留至今的史前聚落,若能詳細的發掘與研究,相信能對臺灣史前時代的先民,有更多的認識。(漢本遺址的梗概,可參考公視「我們的島」2016.01.18的節目〈漢本 在路上〉)。
本圖為漢本遺址出土之煉鐵爐,轉引自一路縱隊所發表的文章。
現在宜蘭縣政府已將漢本遺址列為縣定遺址。但漢本遺址的所在位置,不知是幸或不幸,就位在蘇花改的工程上,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它,卻也要讓我們與時間賽跑,進行搶救發掘。
回想十三行遺址,當年也和漢本遺址同樣面對工程的開發。1989年,政府計畫在十三行遺址所在地建造八里汙水處理廠,當時專家學者大力呼籲,並獲得社會大眾的迴響,才進行了十三行遺址的搶救發掘,並促成十三行博物館的設置。今日的十三行博物館展場中,還保留了當時的剪報和影像紀錄。
考古並非只是把珍貴的遺物拿出來就結束了,考古學家就像偵探一樣,需要仔細的觀察現場,並好好的記錄下來,才能抽絲剝繭的推敲出當時的樣貌。就像發生了殺人事件,如果我們隨意的把殺人凶器、現場散亂的東西拿走,卻不讓偵探仔細調查現場,就算是天縱英才的偵探,一輩子也無法找出犯人的吧。
說到這裡,大菩薩能見到這些史前時代的鐵器朋友,還真是不容易呀。日後如果你聽到或看到任何遺址或遺物的消息,或許能夠多瞧幾眼,看看藉由這些穿越時空的朋友,我們又更能知道什麼當時的小故事喔。
延伸閱讀
1. 想看更多十三行遺址的出土文物,可以檢索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或是瀏覽「典藏臺灣」的十三行文化專區。
2. 漢本遺址的近況,則可參考各大新聞媒體的報導,也有民間團體自發追蹤關注。交通部公路總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也開放民眾點閱有關於漢本遺址搶救的發掘進程紀錄
參考資料
1. 陳光祖、楊鈴慧、郭瑞超、羅聿倫文案撰寫,《鐵──黑暗中的烈焰》,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1996。
2. 臧振華、劉益昌、郭素秋、楊鳳屏、涂勤慧、陳思嘉,《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
3. 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1。
原載於痞客邦南無考古大菩薩,2016年4月6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