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

  本計畫歷年來持續推動考古資料數位化、數位資產維護和推廣、以及考古學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考古資料包括史語所藏之考古遺物、現生標本、田野記錄、各類圖片影像與目錄性描述。近年持續建置更新「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臺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與「臺灣近海區域貝類資料庫」,希冀透過系統與資料庫之串連,推動考古學知識庫的建立。此外,策置開放博物館線上主題展覽,在推廣史語所豐富的所藏文物與田野發掘資料之餘,亦同時增加不同面向的考古學知識介紹,不斷推動人文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以彰顯本計畫的核心價值。 

楔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自民國十七年(1928)創所以來,便積極從事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在中國大陸期間,以安陽殷墟的發掘最廣為人知,其出土遺物不但證實了商王朝的信史地位,亦在考古學、上古史、歷史學研究造成莫大影響,也從此讓中國考古學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民國二0年代(1930)前後,史語所在山東城子崖發現了有別於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遂將該遺址的文化內容命名為龍山文化,建立起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而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發掘的東周時代墓葬,亦出土了相當豐富而精緻的青銅器與玉器。

  此為第一代的中國考古學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進行的考古工作,代表著中國考古學成立初期極重要的成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民國三十八年(1949)本所遷臺後隨即展開臺灣地區遺址的調查發掘工作,區域遍布台灣本島及外島,其中更進行多處重要遺址大規模的搶救與發掘,如南投大馬璘遺址、曲冰遺址、台北十三行遺址、台南科學園區遺址群、台南西寮、花蓮花岡山等諸多重要遺址,成果豐碩,為這塊土地史前史的建立與古代先民生活樣貌的重建提供卓著的貢獻。

  本所自2002年起即參加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名稱為「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項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2-2007),期將本所豐富的典藏數位化,以利資料的保存、研究、與推廣,隨後又參加第二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更名為「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2008-2012),除持續將史語所豐富的考古典藏數位化,更積極向民眾推廣數位成果,以達科學普及化教育,促進人文終生學習的目標。

  2013年隨著國家型計畫退場,為維持此一龐大數位資產的永續發展,史語所執行「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以持續推動考古資料數位化、數位資產維護推廣、以及人文教育與知識深耕的工作。